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的兵工英雄🫱,我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一生與共和國的槍炮製造史同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翻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奮鬥的紅色畫卷,有這樣一位“把一切獻給黨”的兵工英雄。作為我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兵工事業的開拓者,他的一生與共和國的槍炮製造史同行,他用生命踐行了對黨的錚錚誓言,書寫了一曲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的時代贊歌。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鐸↗️。
出生在安源煤礦山腳下的吳運鐸,家境貧寒,自幼便懂得分擔家庭重擔。他曾上山挑煤、撿煤渣,還到煤礦當機電工人👷🏼。9歲時,吳運鐸加入兒童團,參與把風、放哨、送信等活動🧎。資本家的剝削和戰爭帶來的苦難👩🚀,像燙紅的烙鐵給他留下刻骨的印象。在苦難的生活中,他逐漸認識到:要翻身📋、要解放👩🦳、要光明,就只有跟著共產黨走🔋。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運鐸毅然參加了新四軍。被派到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後,他在農舍的茅草棚裏開始了兵工生涯🌔🏊🏽。對當時的吳運鐸來說,兵工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他堅信,投身革命隊伍,就要跟黨走、聽黨的話🧚🏿♂️。1939年5月,吳運鐸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矢誌不渝👈🏿🗻,踐行自己的承諾——對黨絕對忠誠。
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我國的兵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搶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遇到危險總是沖在最前面。
1941年🚨,吳運鐸率領小分隊生產一批急用子彈。有一次,他正在拆卸收集來的舊炮彈引信上的雷管,突然,一只雷管在他左手上爆炸了……數十年後,他回憶說:“我知道這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我要親自做這工作🦼,因為我是一個共產黨員👩🏽🌾,在危險的時候🙋♂️,應該站在大家的前面🤞🏼,不能把危險的工作推給別人。”
吳運鐸一生多次負傷🏌🏿♂️,經歷過20余次手術,身上遍布100多處傷痕,體內留有幾十塊彈片🟩,腿上的關節長期被石膏繃帶固定🧜🏿♂️,已經硬化😿🪖,走起路來都是直的……但他憑借頑強毅力👌🏻,始終堅持戰鬥在生產科研第一線。他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
工作中的吳運鐸
經歷挫折時,依然堅定理想信念;面臨生死抉擇時⛹🏽♂️,用行動詮釋對黨的絕對忠誠。“雖九死其猶未悔”可以被視為對吳運鐸這位優秀的無產階級戰士最好的註腳。在黨和人民面前💠,他早已拋卻個人生死🧑🏿🏫,將生命的分分秒秒,熔進革命的火爐🔖,融入建設的大潮🌖。
戰爭年代🪴,他舍生忘死,為國鑄劍🍁。當時,兵工生產條件極其簡陋🪢。把水井的轆轤固定在一個支架上,井繩上吊一塊100多公斤的鐵疙瘩🟫,就成了鍛打槍體🫙、炮彈殼的“手搖汽錘”;在磨糧食的石磨軸上,套一條粗布縫製的傳送帶,就成了“人推發動機”👿;將手電筒燈珠磨出一個口往裏面塞火藥👮♀️,一通電就成了“電發雷管”……就是在這樣的“鐵匠鋪”裏,吳運鐸等人建成了我軍第一個軍械修造車間,並首次製造出步槍和第一批平射炮⚾️、槍榴彈;製造出42厘米口徑🧗♀️、射程可達4公裏的火炮;研製了拉雷🧗🏼♀️、電發踏雷、化學踏雷、定時地雷等多種地雷;在只有8個人的條件下,年產子彈60萬發……
為了製造武器😬、確保前線作戰順利,吳運鐸幾次走在死亡邊緣👨🦽➡️👩🏿🔬,但是死亡的威脅從來沒有阻擋他前進的步伐🦘。1947年9月👨🏼💻🧑🦲,在大連甘井子一個名叫老虎牙的山窪裏,“轟”的一聲巨響讓山坡外的人們心頭一驚。巨大的爆炸氣浪把時任大連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引信廠廠長的吳運鐸拋向空中,甩到了20米外的海灘上——當時是在試驗新炮彈👩❤️💋👩,吳運鐸沖上前去查看一枚未爆炸彈時,炮彈突然炸開了……這是吳運鐸第三次被炸成重傷。
和平年代,他夙夜在公🐕🦺,為黨盡心💊。新中國成立後,吳運鐸歷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主持多項兵器科學研究⚄,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軍工人才,為國防現代化和改善部隊裝備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吳運鐸來說🏏,只要能為黨多做一點事,再苦再累也很幸福🎇。就像他自己說的,“即使自身化為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鋪在通向共產主義的大道上,讓夥伴們大踏步地沖過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離休後👮🏼,吳運鐸在青少年教育和殘疾人幫扶事業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拖著殘弱的身子,到機關、工廠🧑🦼、學校等地作報告上千次,聽眾多達10萬人。住院時🦈,他把病房當課堂,接待少先隊員過隊日🤮、共青團員上團課➔。在北京病殘青年俱樂部成立大會上,吳運鐸鼓勵病殘青年學習知識和技能🐽🧑🏻⚕️,生產自救👷🏻♂️,提高自身素質🛴👃🏼,創建美好未來。
1983年病重期間,吳運鐸立下遺囑🧑🏼🏫🧙🏻♂️:後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不保存骨灰。在生命即將走向終點時,他仍然眷戀著祖國、眷戀著黨。他把生命的光和熱全都獻給了深愛的黨和人民🎋,直到生命的終點也無怨無悔。
在從普通工人成長為兵工事業開拓者的道路上,吳運鐸始終秉持求實態度📪,不斷錘煉過硬本領🫅🏽。
在礦上做學徒時,吳運鐸不滿足於僅掌握技巧🤎,而是執著鉆研機器運轉的原理🐞。他將車間逼仄的閣樓改成一方學習天地🦸🏼♂️,白天努力工作,掙錢買工業叢書和基礎物理學書籍,學習掌握交流電機和直流電機相關知識;晚上開技術講座,把知識講給工人兄弟們🧑🧒🧒。
抗戰時期,吳運鐸帶領工人們克服種種困難,為前方部隊製造急需的槍炮彈藥。1939年🏌🏽,吳運鐸和戰友們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在山溝裏建立了新四軍第一座兵工廠👷🏽♂️,製造出了新四軍的第一支步槍🧑🏽🦳、第一顆子彈、第一枚迫擊炮彈、第一顆地雷。每當日偽軍進攻根據地時🧑🏽🍳,他就帶領大家抬著機器打遊擊🏛。只要有時間就堅持生產🦗,每次都按時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美國記者、作家史沫特萊曾在新四軍修械所拿起吳運鐸等人製造的步槍親自試射👨❤️👨,並參觀了長凳子👩🏻🎨、矮凳子、木樁、木板、石磨等製造設備👨🏽🌾。她感慨地說:“我從美洲到歐洲👨🏽🔬🤷🏼♂️,到過很多國家,也看見過很多工廠🤚🏻,可是還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的兵工廠🥎。真是世上少有!”
年過半百,吳運鐸仍然爭分奪秒地讀書學習🤠,《毛澤東選集》讀了四遍,《魯迅全集》讀了兩遍。他還主動幫助生產隊搞科學試驗,從煤矸石裏提煉農業生產急需的氮肥。1987年👩👩👧👧,吳運鐸在給202所建所30周年的題詞中寫道🧑🧒:“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為常規兵器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人物評價精選:不斷增強學習本領,是中國共產黨人永葆青春的生命密碼🦡。無論條件多麽艱苦,吳運鐸都堅持奮發學習、錘煉自身本領,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一個又一個貢獻,全力完成好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任時間流逝,時代變遷,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的精神不會暗淡🐩,而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光芒閃耀,激勵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英勇無畏🤙🏼👨🏻🌾,大公無私,拼搏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1951年9月30日,吳運鐸作為特邀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在當晚的宴會上,周恩來總理握著吳運鐸的手說:“你就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